桑黄,顾名思义,应该生长在桑树上的桑黄,才能称得上桑黄。包海鹰等在《桑黄的本草补充考证》中,对“桑黄”名称及药性提出了新的观点。 认为:古代本草记载的“桑黄”与现代的粗毛纤孔菌的许多特征相符。在形态方面,古代文献中“金黄色者”与粗毛纤孔菌野生幼小子实体的颜色一致;而原文所指“黑者”,也与粗毛纤孔菌完全成熟后变黑相符;尤其宋代《大观本草》中“桑黄”图片显示中药“桑黄”周围应该存在毛状结构,这也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表面明显的毛茸相吻合。目前称为“桑黄”的几十种真菌中,只有粗毛纤孔菌满足古代桑黄图片中具毛的特点。在药用功效方面,古代本草中记载“桑黄”主治的疾病与现代的很多病症相当,如免疫功能低下、体内肿瘤或恶性胸腹腔积液等。这与粗毛纤孔菌的现代药理作用有相同之处。所以笔者认为粗毛纤孔菌应该是真正古代本草记载的中药“桑黄”。
通过“桑黄”本草考证,我们认为任何一种药用真菌的考证都要遵循本草学、生物学、天然产物化学及药理学多学科相结合,而不能只强调某一项特征的重要性。
通过包海鹰教授的描述,我们对桑黄还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,为此,崔宝凯、戴玉成、杨宏教授发表了《对药用真菌一粗毛纤孔菌(“桑黄”)的再认识》一文,文章描述到:近年来有关桑黄种类成份、药效和栽培的报道已经成为药用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。这些报道中涉及的桑黄有杨树桑黄,松树桑黄和桦树桑黄等,但是所有这些桑黄都属于针层孔菌属(Phellinus)的种类,基本上不生长在桑树上。到目前为止我国生长在桑树上的黄色多孔菌只有一种一粗毛纤孔菌……。
从文章中不难看出,首先应是,该桑黄能否以桑树为寄主作为前提。
山东菇园桑黄研究所文献资料室编辑提供